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第四届中国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发展论坛分论坛综述
发布时间:2023-07-25        浏览次数:738

知识产权服务业是知识产权制度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知识产权政策与管理发展论坛专门设置了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分论坛。论坛由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文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正志主持,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区的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畅所欲言,提出意见建议:

蔚来汽车全球知识产权负责人刘肖琛指出,创新主体在面向全球化竞争时,需要能够深入了解市场主体业务、有精细化管理、有创新思维的服务机构伙伴。刘肖琛从面向全球化竞争的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战略与服务需求出发,着重讲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化产业链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的全球化知识产权竞争。包括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内的国内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迫切需要与高质量服务机构伙伴共同开展相应工作、解决发展问题,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亟待实现“双链融合”、面临广阔发展空间。

紫光展锐知识产权总监陶春宁指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卡脖子问题严重,知识产权的垄断地位给企业对应带来超额市场和利润以及发展主动权,而知识产权落后的企业其市场、利润和发展都会受到限制。近些年,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务增长明显,但仍然先进技术的保护业务如标准必要专利等缺乏专门的人才、知识产权运营业务如专利交易许可及专利池等缺乏成熟的商业化服务模式、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业务缺乏丰富的服务经验等突出问题。以上内容的解决,亟待借助现代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支持。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迫切需要朝着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加速转型。

新诤信研究院院长陈小东认为,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规模体量、专业能力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其中:业务层面,重点体现在维权代理服务上准入门槛较低并且没有明确标准;市场层面,重点体现在恶性竞争、低价竞争以及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政府层面,重点体现在经营税费负担过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需要打破阻碍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限制,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布局、实施专利代理机构股东资格开放、促进服务机构跨领域跨地区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可从加大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出台财政激励政策、出台区域内服务机构协同发展政策、制定服务标准规范、引入数字化技术、拓展增值服务、引入社会资本、营造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实施有效政策指引。

上海弼兴律师事务所主任薛琦从目前的专利代理行业现状出发,利用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业相关数据,分析了目前国内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出需要把握行业质量转型的发展机遇。薛琦指出,目前知识产权代理机构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从提升机构质量水平、优化流程管理和服务机构员工自我提升三方面展开。社会需要特别关注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理论培养与实务脱节这一痛点。薛琦建议,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实务专家到学校做讲座和沙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主任蒋海军指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道路上必须注重个人与团队管理、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构建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创新研究。培育机构核心竞争力、加强管理人员核心领导力,对服务机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现代服务业机构领导成员需要深耕个人与团队管理,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品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必须重视专业人员在检索、申请与质量评估方面的专业能力,强化与高校深度合作,在对外交流中树立专业形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还应在项目排查、尽职调查、产业分析等领域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提供新的服务内容。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东辉指出,我国专利申请中超过80%借助专利代理机构完成。打击非正常对于专利高质量创造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关键性作用。这一过程既要注意标准明确、程序规范,同时也离不开服务机构的自律与发展。专利服务机构应当肩负起助力国家解决非正常专利难题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经营理念。杜绝代理非正常申请是行业发展的底线,在此基础上,从市场开拓源头开始,严格控制各个服务环节质量,提高专利质量管理水平,把提升质量始终作为服务机构首要服务理念,推动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罗思国际商标事务代理人唐弘怡指出,国内商标领域的最新立法及政策导向,促使各方对恶意注册实行全面打击,形成针对恶意申请的异议成立率明显提升局面,为市场经营者创造了优化的商标注册制度环境,由此推动各方经营主体将更多资源投入中国市场,为商标服务机构带来全新市场机会。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科技工具的运用,大幅度提升商标服务机构的工作质效,有效促成商标审查机构对恶意申请的及时锁定及拦阻。近年来,国家综合治理商标代理行业,促使商标服务行业整体合规性不断提高,有效遏制了商标服务业代理机构间恶性竞争。然而,不断优化的商标注册环境、疫情后市场活力的锐减、恶意申请人囤积、抢注意图的渐趋疲乏,商标代理机构的总体业务量产生变相压缩,对商标服务机构的长远发展提出新挑战。商标服务机构亟需在新政策及市场环境下,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综合性商业模式,通过挖掘类型更为丰富的知识产权综合类服务,建构可以提供知识产权法律、运营、信息、培训服务等多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以谋求更多市场机会。

中伦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张鹏从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发展现状和政策导向出发,建议企业并购中需要重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张鹏指出,随着知识产权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分析知识产权资产的法律价值,对企业购买并购、吸收股份、破产重组等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可以发现标的公司价值,减小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管控交易风险,以规避后续纠纷。张鹏结合企业并购的典型案例指出,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尽职调查需要深入掌握交易双方情况、注意潜在交易结构形式、调查目标知识产权资产所有权、评估目标权利有效性和可执行性、审查相关许可和协议、分析知识产权管理风险。发展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与企业并购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够有效管控企业安全风险。建议积极推进形成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标准流程、操作规范与实务指引,作为公共产品加以提供,以促进提升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服务水平。

上海市杨浦区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潘抒从知识产权调解职业化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调解行业目前存在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等问题,并对立法及政策对知识产权调解职业化发展的支持提出了展望。潘抒指出,上海市杨浦区知识产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知识产权调解工作成效显著,目前以人民调解为主调解成功有办案补贴的模式下,部分业务能力强、投入精力多的调解员可以有不错且稳定的收入,但调解组织的运营模式和收入路径仍需进一步拓展,具备知识产权调解的职业化条件,但需要政策及法规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潘抒从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三方面对知识产权调解职业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知识产权调解组织的组织形式可以通过立法方式以商事调解形式予以开展,调解员职业资质的认定应适当放开,应鼓励律师从业人员加入知识产权调解行业,并通过立法方式对知识产权调解行业内保密原则及利益冲突原则的贯彻落实予以法治保障。知识产权调解职业化的实现需要政策及法规给予更多支持,从而促进知识产权调解行业及从业人员的发展,进而不断丰富知识产权领域商事争议解决的渠道。

广州奥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峻岭指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用新的社会需求,亟待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信息服务体系。高质量信息服务的核心在于智能化。要汇集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实现基础数据高质量加工,实现线上生态体系建设与线下实体运营的社会赋能:一方面,强化创新指数、人才指数等综合指数构建,分析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创新发展的趋势可能。另一方面,提供有效的产业专利导航。通过底层专利数据,快速锁定企业核心技术,呈现行业产业链缺失技术及后期弥补方案。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业机构要以培育高价值专利为重要内容,运用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进行专利价值评估,借助自动化手段实现高效率定向匹配。

企知道集团知识产权副总裁赵军介绍了GPT科创领域应用对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的影响,认为目前科创领域的痛点在于知识获取、情报分析、信息管理、科研创新、论文撰写等,而在科创领域,如果过分依赖于海外的科技成果,可能会面临断供风险。同时,GPT模型的发展和在科创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专利模式,比如现有技术检索从检索式到对话框,从被动应对到预审预判。赵军认为,GPT对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的影响主要在于降低了研发者信息获取的难度和创新者获取专利保护的难度,提升了专利的亲民性,打破了专利法律知识与客户之间的壁垒,提升了专利授权前景的可预测性,继而实现专利质量改善。赵军表示,未来行业发展完全有能力借助完善的数据图谱体系,利用大模型开展更高质量的服务,并结合本地化处理后的GPT模型,通过资深专家加工高质量训练数据,提升科创GPT在行业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切实推进服务行业的转型发展。

上海萃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正认为,目前服务业市场发展热点除了代理诉讼传统业务之外,高价值专利运营、专利质押、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要素市场也正在受到广泛关注。吴正结合自身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的经验,提出当前专利价值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很多从业人员错误地将专利评价等同于专利价值。根据实际交易数据发现,传统的专利评价方式与实际交易成交价格脱节,找不到相关性。传统的估值方法受限于执行成本效率,无法适应专利大数据量、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需求,仅采用欧美交易数据、中国诉讼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许可数据这一逻辑存在缺陷,无法有效解决当前中国的市场需求。吴正指出,当前专利价值所面临的最终问题在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专利运营、高价值专利培育等工作时,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形成可持续的工作流程。吴正希望行业发展能够借助智能化手段,弥补专利价值评估中估值环节的不足,以低成本实现大批量专利的价值评估,并为技术要素流动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帮助客户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形成可持续的工作流程。

平安集团科技会知识产权部门总经理胡盛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部门除了为内部提供知识产权确权、维权、管理、运用等基本服务之外,还可以考虑提供并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可聚焦于专利质押以及知识产权证券化,对于专利质押应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知识产权给予不同的质押贷款授信额度。目前阶段,市场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难点在于知识产权估值难、知识产权风控难、知识产权变现难,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需要金融类企业内部IP部门和金融业务部门通力合作,构建估值模型、风控模型解决以上难题。胡盛涛建议,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有效撮合连接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与金融机构,通过代理机构挖掘具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需求的对象,通过金融机构针对性提供知识产权金融产品。

冠研(上海)专利技术有限公司CEO顾晓军介绍了全球运营服务的“专利银行”模式。专利银行是是一种专利运营的商业模式,也是伴随着专利运营而发展起来的全球性虚拟组织,以专利价值评估和价值实现为核心,提供技术、财务和法律的咨询与服务,整合国际服务资源,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价值评估与价值发现是专利运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但是由于国内能够从事专利价值评估的人才稀缺,专利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由于缺乏价值评估的支撑,国内专利运营只能围绕不需要价值评估环节的产业链来构建商业模式,服务链较短,创造的价值较低,限制了行业发展。反观海外的专利运营产业,能够提供包括专利银行模式在内的十余种不同的运营模式。顾晓军建议,国内专利运营行业能够尽快补齐短板,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在国外同行眼中,中国的专利运营有其独特的价值,国内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完备、独特的市场及政策环境受国外同行广泛认可。顾晓军认为,以专利价值为导向的专利联盟应当成为中小企业对抗海外“知识产权霸权”的有力武器。我国应当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建设,在移动机器人等产业领域组建专利联盟,做长做大专利运营的价值链,发挥专利银行优势,提供高质量运营服务,为客户带来更高价值。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服务管理部门有关同志最后指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面临良好态势,正在推进高质量服务与产业、区域、创新、贸易的深度结合。政府在促进服务行业质量转型过程中,应当聚焦服务业准入、市场监管、行业自律等重点工作内容,在国家放管服改革统筹部署下,凝聚发展共识,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链融合”,促进知识产权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综述整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硕士研究生罗朗、唐弘怡、徐笑法、王博琳;指导教师: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毛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