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颖,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2024届硕士研究生,2024年4月至2024年10月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总部实习,任职于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体系审查处。
机构简介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是联合国系统内负责促进知识产权(IP)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机构,旨在推动全球知识产权体系的合作与发展。WIPO通过提供国际化的知识产权注册、保护机制和服务,使成员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全面、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促进了知识共享与经济发展。
一、意识启蒙与前期准备
我会说,我的申请与面试并非典型。在申请WIPO的实习时,我已在知识产权专业学习了近六年——这个专业,是十七岁的我自主填报的。那时我读到了九十年代万燕的案子,由于没有申请专利的意识,实际上投入大量成本研发VCD的万燕在三年内就被挤占出市场。国际上很快制定了新的VCD标准,而后是DVD,中国生产VCD和DVD的企业则需为此缴纳高昂的专利许可费——尽管VCD的技术最现在中国出现。
我这才意识到:技术创新也好,文学创作也罢,在这些看似轻逸的灵光闪动之后,有一套复杂精密的机制维护着它们的运作。如果能透视这套机制的规则,则能帮助到更多在创造价值的人。
我也是创作者。我写作发表,设计产品。正因为我自身也是创作者,才能切身体会到学习知识产权的意义。而对于所有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来说,WIPO是一个绕不开的名词。我们无数次在课本里阅读到它,从老师口里听到它,用笔写下它。WIPO的架构,它所管理的条约,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尽管如此,我也从未想过会去WIPO工作。大机制的运作以某种不可感的方式遥远地影响着我们具体的生活。在看到WIPO招聘实习时,我也只是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投递简历。
改简历的那两周,我正在柏林的特殊奥运会做志愿者,接待各个国家队。我和西班牙的唐氏运动员一起聊着天端着餐盘找位置,也在场馆里与伟岸如提坦神的Drew McIntyre擦肩而过。那时刚满八十岁的巴伦博依姆到柏林演出,我志愿者服装也来不及换,就赶着坐车去柏林爱乐厅听他的演出。
在力量与文化、古典与新生的冲击间,我投出了简历。那一刻我知道,我不仅仅是作为一个IP方向的学生而想要去WIPO工作,同时,我也是一个想要体验更多可能性的人。
我的简历也是如此。我并不算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没有光鲜的实习和奖项,GPA也并不顶尖。我的简历就是我迄今人生的缩影,以IP的学习为主线,同时以爱好为索引进行多种尝试。创作、设计、从南走到北。由于喜欢哲学,我在本科期间去哲学系蹭了几学期的课听。由于喜欢德语,我自学着考完了德语C2。有一天,我在校德文图书馆里坐着读Dieter Hattrup的《在自然科学与神学的知识边界》(An den Grenzen des Wissens in Naturwissenschaft und Theologie),突然想要翻转自己看待世界的范式,于是捡起了数学。
收到面试通知是数月之后的事。面试官先和我用德语聊了一些轻松的话题,随后切换回英语面试。从知识性的角度而言,面试范围是宽广到难以提前做好万全准备的。但人生中能让人做好万全准备再迎接的事寥寥无几,我是一个践行“少些准备,边做边学”(Prepare less, learning by doing.)的人,因此并不焦虑。答得上来的问题,我就多说一些。答不上来,就现场思考推论。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面试官最后和我说,不需要担心具体的技术细节,知识性的小小缺失,因为上岗之后学是很快的——关键是,你要在面试中表现出你是一个有充足的学习能力和意愿的人。面试结束后,我很快收到了确认录用的邮件。
二、主要工作
在WIPO工作时,我被分派至隶属于商标与工业设计部门的海牙国际外观设计体系审查处,主要工作内容是协助主管更新海牙国际外观设计体系的内部审查指南,根据实践中的个案情形对审查指南作调整,增减申请案例,更新审查原则,以便于审查员更好地根据该指南进行外观设计的审查工作。审查指南体系庞大,内容繁杂,在调整结构与更新案例的过程中,我深入理解了国际外观设计审查流程的运作方式。
带教我的上级是审查处的主管先生。他是一个有着无穷精力的人,中年的后半段,仍然可以跑完山地马拉松,每天都高效地工作、运动、生活。每周他都会找出至少一小时一对一指导,带我熟悉海牙的工作。记得到WIPO第一天时,他带着我去了三个讨论协定和标准修改的小会,而后问我理解了多少。我说80%左右。他说这已经非常好了——这就是他的风格,上手就做,边做边学。
在他和我那些热爱运动的同事的激励下,我也开始重新校准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之余,我定期上尊巴和拳击课。爬过山脊线,绑上滑翔伞。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异国快速建立新的生活秩序与联系网络。
找到好的生活节奏后,工作也自然成为了韵律的一部分。
海牙国际外观设计体系审查处定期与各国家局举行双边会议,如与美国专利商标局、英国知识产权局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会议,多讨论协调双边政策与国家局在审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职期间,我参与了每一次与国家局的双边会议,参与审查标准的讨论并完成会议议程及要点记录。
此外,我的工作也涉及查询与国际客户服务,回应关于海牙协定和注册程序的查询。提供专业的信息和指导,与国内外申请人和代理人沟通。更新和维护海牙注册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学习国际设计注册的申请审查基础,分析申请是否符合法律和规定的标准。准备与注册过程相关的文件和材料,支持审查和处理工作。
三、实习心得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协助主管更新海牙国际外观设计体系的内部审查指南。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查指南的内容繁杂,此前更新的停滞导致存在前后矛盾之处,需要进行文本细读才能一一查明。在调整结构和更新案例的过程中,我对国际外观设计审查流程的运作和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项经历让我熟悉了如何通过具体案例优化审查标准,如何在不同的标准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审查员更好地依据指南开展外观设计审查工作。
在工作中,我还参与了与各国家局的双边会议。通过这些双边交流,我对各国在外观设计审查上的不同政策和执行细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意识到国际协调在知识产权审查工作中的重要性。
但如果问我,在这段飞速成长的时间内,学到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必须诚实地说,并不是技术或知识上的,尽管那些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被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中快速建立起新的生活秩序的实践。在UN机构这样国际化的工作环境里,会接触到许多不同的文化与具体的人,这意味着个人的经验边界被打破,无数可能性忽然呈现在眼前。如何悦纳这种异质性?开放,承认复杂性,扩展心的边界,这是我学到的最珍贵的品质。
在实习期即将结束时,我收到了二十位同事为我写的卡片、许多礼物与真挚的感谢。直至如今,其中的一些同事——或说,朋友,仍会定期写邮件来,告诉我他们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在分别之际,许多人和我说,他们并不喜欢说“再见”。他们更喜欢说——Until our roads cross again, 等我们的道路再度交汇。而我相信,在生活的流里,所有人的道路都将再次交汇。
WIPO 商标与工业设计部门的领英官方账号
于2024年10月发出的员工合影(第二排左二)
转自《同济就业》微信公众号,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