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下午,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学科前沿——同济大学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会第四场举行。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并讲话,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于馨淼做知识产权学科发展报告。
郑庆华指出,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同济大学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人文社科需要守正创新,把握变与不变,面向国家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实践实训平台进行变革,推动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交叉融合发展,将经济管理、法学、知识产权等学科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学等学科深度融合,致力于建设具有同济特色的一流人文学科,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力。希望各学院通过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资源对接,取得更大成效。
于馨淼在报告会上以“支撑知产强国建设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汇报了知识产权学一级交叉学科建设探索与实践。立足上海、面向世界,以国际合作、学科交叉为特色的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科已走过20年的发展历程。2016年,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成立,开启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学科交叉融合、面向全球治理改革,汇聚全球顶尖师资力量,努力探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新路径的新征程。学院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国际网络融入为特色、以知识产权综合性教育和高端实务能力培养为目标的RICH全方位学习体系,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具备国际视野、服务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已初显现成效,有6名毕业生进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总部工作。进入数智化时代,学院全面启动知识产权学科2.0建设,积极融入同济大学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规划,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学院以交叉学科研究范式,深入探讨数字时代知识产权议题的演进、复杂性和挑战,规划建设知识产权数智创新中心。学院聚焦于激励绿色创新的全球知识产权变革,围绕绿色金融立法、绿色技术专利开放许可、绿色企业国际合作网络等开展学术和智库研究。未来,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将继续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深入探索我国知识产权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最佳范式,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知识产权学院。
在嘉宾对话环节,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忠法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并对学院发展提出了建议。马忠法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单一学科思想及区域性、国别性的教育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发展需求,高校需要从产业链全球布局、人才的国际性及科学规律的普遍性出发,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全球性、前沿性、学科交融性等特点非常突出,充分利用WIPO、德国等相关国家及欧盟法院等组织机构、我国相关政府部门、高校及实务界的平台资源,是全国较为罕见的高水平知识产权研究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今后,期待学院进一步强化课程更新设置,特别是跨学科课程的优化,增强师资培养,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