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单晓光 | 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建设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强国

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任重而道远,但毋庸置疑,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基础要素,是出发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的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史一再告诉我们,世界的强国无不是科技的强国、知识产权的强国。今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汹涌而至,知识产权对世界社会经济的影响前所未有,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的作用更加凸显,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科技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兴盛的重要标志。

全球化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中的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图景更是显示,知识产权强国的一个公认标准或者说一个鲜明特征是:知识产权对国民经济贡献显著,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分布广泛、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有力地保障了国家政治经济安全,赋予了国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竞争力。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强国的更高目标: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

《纲要》目标宏伟,措施科学,催人奋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任重而道远,但毋庸置疑,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基础要素,是出发点。没有知识产权人才的全面支撑,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就只会是空中楼阁。为此,《纲要》还强调,要营造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

我们知道,以蒸汽机动力技术为标志性发明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着人类迈入“机器时代”,并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工厂、商店等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出现。事实表明,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与以排他性独占权利为基础的现代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专利制度的建立,适应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新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公开披露并保护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传播。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电器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人类社会开始走进“电气时代”。从此,引领科技革命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始突破国家的界限,创新成果的开发、应用和传播也必然要在跨国范围内来实现。

为了促进创新成果的跨国应用传播,《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等一系列知识产权国际公约陆续应运而生,以国民待遇、优先权等原则构筑了开放包容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基本框架,有力保障和推动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国际扩展,对人类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信息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地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知识产权与国际经济技术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专利合作条约》(PC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WCT)《WTO知识产权协议》《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等一系列全球化的国际条约先后问世,全球化、一体化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开始发展且兴旺。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自始就是与自然科学技术和政治社会经济进步相辅相成的,知识产权人才也必然要求具备与时俱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和政治社会经济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第三次科技革命尚方兴未艾,而人工智能等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却已如火如荼,人类又开始迈入“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化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了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是错综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与此相对应的是,知识产权制度正在发生着与以往历次科技革命不同时代的演进和变革:

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得新技术和新业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突飞猛进的数字处理和应用技术、前景广阔的人工智能、无物不联的物联网、无处不在的平台经济等等,这一切都对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形成了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多变,国际经贸规则也不是世外桃源,知识产权的区域和国际规则更难独善其身。我们面临着中美经济贸易的冲突、中欧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RECP和CPTPP的登台亮相、WTO的改革启动等等复杂的经济环境。

这些无不折射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知识产权强国的过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我们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都有着更为强烈而迫切的渴求。《纲要》更是赋予了我们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的时代使命。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蒸蒸日上,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也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小到大,且由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发展进程。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都开始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许多的学科领域都设置了知识产权二级学科或者方向,取得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暴露出由于学科单一、层级划分不尽科学等因素限制而导致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短板,应引起重视。

与此同时,为了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新机遇,继续巩固其科技经济强国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开展跨学科交叉复合式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复合型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寻求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产权制度变革的良策妙方。

培养复合型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人才已成基本共识,呼吁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如前所述,受传统学科划分和历史条件的局限,我国知识产权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范式,一直都限制在分割独立的传统单一学科的二级学科内,往往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相互排斥。而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滚滚洪流,这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模式的缺陷,也日益显现,很难再继续适应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的时代需要。

《纲要》在总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支持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自主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这既是对过去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经验的理性评估,更是对未来知识产权学科建设的科学指引,令人鼓舞,值得点赞。

近年来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在我国现有的学科框架体系中,设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目前最优的路径应该是设立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换句话说,一级交叉学科是我国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最佳实施机制。

但必须要切记的是,知识产权一级交叉学科的建设,如同历史上所有曾经的前沿性新兴学科一样,永远都是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的过程。如果求全责备,因循守旧,举步不前,必将丧失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这一百年之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唯有只争朝夕,方能以知识产权建设强国。

知识产权人才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对标国际化的标准。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逆转,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是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国际化视野是知识产权人才思维的基本格局,国际化标准更是知识产权人才能力的核心标配。

培养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离不开与相关国际组织、国际著名知识产权教学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知识产权人才不仅要有国际化视野和标准,更要有国家情怀。其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总结提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优秀实践经验,为构建知识产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砥砺前行,向世界贡献中国知识产权的智慧和方案。中国的也可以是世界的。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是中坚力量,但更为重要的是持续建设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广泛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培育全民的知识产权文化,是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知识产权文化是鼓励创新的文化,更是知识产权强国的思想基础。要从娃娃抓起,从全社会开始,更要从正在奋力进行科技攻关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们出发。要塑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构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融合发展的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

唯有建立起全民的知识产权文化,培育起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才能夯实创新的思想基础,激励起全民的创新热潮。优秀的知识产权人才会源源不断涌现,后浪推前浪,才能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是一场事关你我他的宏伟事业,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参与,每个人都不能少,每个人都很重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要有你,要有我,也要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