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专著
毛昊 魏洽 穆荣平 | 我国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与经验证据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专利制度改革攻坚加速,以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目标使命迫切。专利制度的有效运行关系国家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角度出发,全面强化专利制度体系的国民经济贡献,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然而,受到国家专利制度经验、发展阶段、实践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专利制度体系运行质量效率不高,产业发展中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专利制度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盘活国家专利战略性资源储备、释放专利制度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既是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亟待破解的核心问题,更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我院毛昊教授、博士研究生魏洽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穆荣平研究员从提升国家专利制度体系有效性角度出发,研究了专利制度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理论逻辑,选取了专利制度结构优化和功能强化、保护质量效率、体制机制保障、国民经济贡献四个一级指标,建立了新时期国家专利制度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相关成果已经在2022年《中国软科学》第10期发表(文献引用:我国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与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22(11):1-12.),现摘要如下:


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是专利结构逐步完善、功能渐趋强大的过程;也是强化专利战略性资源属性,有效聚合市场资源要素,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有效创新激励的过程。结合专家学者高质量发展研究理论,专利制度体系转型需要立足国情,充分调动专利制度蕴含的市场化改革力量,以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推动发明创造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聚焦在更高质量的增长、更完善的制度功能、更富效率的运行机制、更高效益的制度水平之上。在实现上述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以专利制度体系结构功能优化、专利保护质量效率提升、体制机制完善作为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专利制度促进国家科技、产业、贸易、投资、金融体系高质量运行的传导机制,构建以国家专利制度转型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理论逻辑,持续发挥专利制度在激发创新活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实现质量引领、改革驱动、协同治理,有力支撑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研究聚焦专利制度体系的结构性、功能性、体制机制性问题,通过引入高质量导向、低政府干预指标标准,在考虑指标科学设计和数据可及性等因素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专利制度体系转型发展的结构效率和匹配程度,关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专利制度结构优化和功能强化、保护质量效率、体制机制保障、国民经济贡献四方面内容,构建了基于质量导向的专利制度体系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其中:(1)专利制度体系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强调了以专利制度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专利数量增长的市场化机制,合理专利空间布局结构,强化基础性的专利制度功能使用,实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支撑。(2)专利保护的质量效率旨在面向司法保护举证难、周期长,行政保护对故意侵权、反复侵权、群体侵权等恶性侵权行为缺乏必要执法手段、处置效率低,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建设缓慢等突出问题。(3)体制机制保障指标设计的核心在于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协调功能,塑造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4)专利制度经济贡献的核心是建立专利制度与国家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投资贸易有效关联,厘清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经济资源的匹配关系,强调专利制度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实际贡献。

经验证据表明,我国专利制度体系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结构性、功能性失衡,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一方面,我国在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动力机制核心测评指标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变动趋向,专利制度体系比例结构、制度功能、保护质量、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在着一系列突出问题:专利增速与研发和经济增长匹配度有待提升,实用新型专利比重过高,专利损害赔偿强度、无效确权效率、专利费用数量调节等基础性制度功能不强,(基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行政能力呈“倒U型”波动变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平衡,等等。另一方面,有限资源条件约束下,高质量转型发展较好的地区具有经济发达、司法保护水平高、行政管理与战略协调能力强等特征:北京、广东等区域具备率先实现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条件基础,应发挥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与引领示范作用;山东、贵州等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在专利制度体系转型中亟待实现“质量、结构、效率、效用”的深刻调整;宁夏和青海等欠发达地区需要同步完成实现专利制度体系转型与专利数量积累的双重目标。

面向我国专利制度体系运行有效性不足的突出问题,亟待强化专利制度对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的国情判断。对此,研究进一步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高质量导向下,应当特别规避数量评价标准,强化专利制度体系的市场化运行。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专利制度体系功能强化和良好营商环境塑造,降低非市场化动机专利数量增长,调整专利类型、主体、产业和区域质量结构,理性平衡增量存量、数量质量、成本效率关系,激发专利制度体系损害赔偿、质量过滤、信息传播等基础性制度功能。第二,建立由国际组织或者政府智库主导的国家专利制度高质量转型发展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的政策解读与地方政府使用。在具体评价标准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区域产业等主体类型的不平衡性,设计差异性的指标评价标准,强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和国家重大工程的有机衔接,助力化解产业“卡脖子”技术风险、提升核心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三,增强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测度和工具选择。强化能够反映专利制度体系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匹配程度的标准研究,突出长时间维持、国际化布局、强制度功能和制度使用等指数型、结构型、匹配型指标设计,引导高技术水平、高法律稳定性、高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高质量专利权。

专利制度体系的转型发展评价具备复杂性,寻找到合适的测量标准需要借助科学态度。基于高质量视角,研究提出国家专利制度体系的转型发展理论,强调了专利制度结构优化和功能强化、保护质量效率、体制机制保障、国民经济贡献的高质量转型逻辑,构建了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评价标准,提出更加注重专利体系转型发展中结构性、功能性、机制性、贡献度等重要问题,以及摆脱传统总量数量评价弊端、更加重视“质量、结构、效率、效用”等科学指标评价建议。未来研究中,有必要对指标设置科学性实施进一步检验。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研究体现了专利制度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科学评价标准将有助于这一过程在国家现代化经济框架体系之中更好实现。


作者简介:

毛昊: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教授

魏洽: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博士研究生

穆荣平: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

我国专利制度体系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与经验证据.pdf